发布时间: 2025年04月01日
财联社4月1日讯(记者 吴雨其)3月29日,由上海市委金融办、浦东新区人民政府指导,陆家嘴金融沙龙秘书处主办的陆家嘴金融沙龙第五期于上海举办。
本次会议以“打通中长期资金入市卡点堵点——A股市场的实践与探索”为主题,汇聚社保基金、公募基金、信托、保险等领域的权威代表,共同剖析中长期资金入市的现实挑战与破局方向。
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规划研究部副主任邵蔚在本次论坛上聚焦养老金作为“耐心资本”的核心价值,为破解中长期资金入市难题提供了清晰路径。其核心逻辑在于,通过制度设计将长期资金的规模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最终实现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
长期资金与耐心资本:推动科技创新与资本市场稳定
邵蔚在陆家嘴金融沙龙第五期的发言中,开宗明义地强调了中长期资金在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战略中的关键作用。
他指出,科技创新企业往往面临高投入、长周期与高风险的特征,这与追求短期收益确定性的资金属性天然矛盾。唯有具备耐心属性的长期资金,才能在风险与收益间找到平衡,为创新企业提供持续支持。
这一观点与党中央近年来多次强调的“耐心资本”理念高度契合。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926政治局会议”中,中央明确提出要打通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卡点堵点,其核心在于通过政策引导,将长期资金的“量”与“质”相结合,真正转化为服务国家战略的耐心资本。
以养老金为例,邵蔚通过数据对比揭示了我国养老金体系的现状与挑战。截至2024年,我国养老金储备基金与三大支柱总规模约18万亿元,占GDP比重仅为14%,远低于OECD国家58%的平均水平。
与此同时,我国老龄化进程加速,65岁以上人口占比已达15.6%,预计2050年将攀升至26%。这一背景下,养老金的保值增值压力与资本市场对长期资金的需求形成双向共振。然而,当前我国养老金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仍处于较低水平,除全国社保基金在股票和股权投资中占比较高外,第二支柱企业年金的权益配置比例仅约15%。
邵蔚认为,推动养老金运营的专业化与市场化改革,既是缓解养老金体系压力的必由之路,也是为资本市场注入长期稳定资金的关键举措。
全国社保基金的经验为长期资金管理提供了重要借鉴。作为我国养老储备基金的核心管理机构,社保基金成立25年来年均收益率超过7.3%,其成功源于三大核心理念:一是构建科学的大类资产配置体系,通过多元化投资分散风险;二是坚持长期投资与价值投资,避免短期市场波动的干扰;三是深度服务国家战略,把握未来产业趋势。
邵蔚特别提到,社保基金在战略新兴领域的布局已初见成效,这不仅实现了资产增值,更与国家高质量发展目标形成协同。
养老金体系优化:提升权益投资与政策建议
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邵蔚进一步提出了壮大长期资金规模与优化养老金体系的政策建议。
他认为,壮大长期资金需从“量”与“质”两方面发力。就“量”而言,应着力拓展养老金第二、第三支柱规模。我国目前养老金体系仍以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为主导,但其市场化运作覆盖面有限,2024年结余资金中仅约2.35万亿元委托社保基金投资。
邵蔚建议,未来可推动有条件的省份扩大基本养老金的市场化运作规模,同时探索多渠道充实社保基金,如财政注入、国有股权划转等,为应对老龄化高峰储备更多战略资金。
针对长期资金“质”的提升,邵蔚重点强调了考核机制与投资范围的优化。他指出,当前许多所谓的长期资金在实际运作中仍以年度绝对收益为目标,存在“长钱短投”现象。
为此,需建立与长期资金属性相匹配的考核机制,弱化短期业绩压力,引导资金真正践行耐心资本理念。此外,丰富投资品种、扩大投资范围亦是关键。邵蔚引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马科维茨的“分散化投资是免费午餐”理论,呼吁通过资产间的低相关性平衡风险,为提升权益投资比例创造条件。
最后,邵蔚结合社保基金实践,提出三项具体政策建议:一是完善长期考核机制,避免以单一项目或年份表现评价整体投资成效;二是鼓励养老金加大权益类资产配置,特别是符合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是强化政策协同,通过税收优惠等手段降低长期资金入市阻力。